Headlight Lens Restore using Toothpaste!
Conclusion: the best brand of toothpaste for this purpose is:
Crest extra whitening / polishes for best whitening
Another video on: How to Restore Headlights PERMANENTLY . This will require clearcoat rust-oleum for non-yllowing and UV resistant.
Friday, August 21, 2015
Tuesday, August 11, 2015
US Gift Tax
== A resident in US to give gift ==
See [1-7].
Lift time exclusions
The applicable exclusion amount (for life time) is $1,500,000 (2004-2005), $2,000,000 (2006-2008), $3,500,000 (2009), $5,000,000 (2010-2011), $5,250,000 (2013), $5,340,000 (2014), and $5,430,000 (2015).
Annual exclusions
The annual exclusion for gifts is $11,000 (2004-2005), $12,000 (2006-2008), $13,000 ( 2009-2012) and $14,000 (2013-2015).
Foreigners And The Gift Tax
Citizen, Domiciled, Non-domiciled.
"Sitused" property.
8-year rule for gc holders to bolster non-dom status.
Generally, nonresident aliens are subject to gift tax only on transfers of real or tangible personal property situated in the U.S. Thus, gifts of intangible property by a nonresident alien are generally exempt from gift tax. Property that is not considered intangible property (thus subject to gift tax) at the time of the transfer includes: (i) real property within the U.S., (ii) tangible personal property situated within the U.S. and (iii) U.S or foreign currency or cash within the U.S. As mentioned earlier,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situs rules differ between the gift and estate tax laws.
To report gift in exceeding of annual exclusion limit, IRS Form 709 can be filed each year together with tax return. The lift time exclusion limit can be used to cover the exceeding amount. See 2014 Form 709 and 2014 Form 709 Instruction.
== A resident in US to receive gift ==
See [8]. Receiver may need to report, but no need to pay tax.
[1] http://www.irs.gov/Businesses/Small-Businesses-&-Self-Employed/Whats-New-Estate-and-Gift-Tax
[2] http://www.irs.gov/Businesses/Small-Businesses-&-Self-Employed/Frequently-Asked-Questions-on-Gift-Taxes
[3] http://www.fa-mag.com/news/foreigners-and-the-gift-tax-7718.html
[4] http://www.sgrlaw.com/resources/newsletters/trusts_estates_trends/trustsnestatestrends_winter11/1622/
[5] http://www.moneycrashers.com/gift-tax-rate-rules-exclusion-limit/
[6] http://www.elderlawanswers.com/will-you-owe-a-gift-tax-this-year-6069
[7] https://turbotax.intuit.com/tax-tools/tax-tips/Tax-Planning-and-Checklists/The-Gift-Tax-Made-Simple/INF12127.html
[8] http://www.expat-tax-help.com/all-other-tax-topics/are-gifts-from-my-nonresident-alien-parents-taxable/
See [1-7].
Lift time exclusions
The applicable exclusion amount (for life time) is $1,500,000 (2004-2005), $2,000,000 (2006-2008), $3,500,000 (2009), $5,000,000 (2010-2011), $5,250,000 (2013), $5,340,000 (2014), and $5,430,000 (2015).
Annual exclusions
The annual exclusion for gifts is $11,000 (2004-2005), $12,000 (2006-2008), $13,000 ( 2009-2012) and $14,000 (2013-2015).
Foreigners And The Gift Tax
Citizen, Domiciled, Non-domiciled.
"Sitused" property.
8-year rule for gc holders to bolster non-dom status.
Generally, nonresident aliens are subject to gift tax only on transfers of real or tangible personal property situated in the U.S. Thus, gifts of intangible property by a nonresident alien are generally exempt from gift tax. Property that is not considered intangible property (thus subject to gift tax) at the time of the transfer includes: (i) real property within the U.S., (ii) tangible personal property situated within the U.S. and (iii) U.S or foreign currency or cash within the U.S. As mentioned earlier,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situs rules differ between the gift and estate tax laws.
To report gift in exceeding of annual exclusion limit, IRS Form 709 can be filed each year together with tax return. The lift time exclusion limit can be used to cover the exceeding amount. See 2014 Form 709 and 2014 Form 709 Instruction.
== A resident in US to receive gift ==
See [8]. Receiver may need to report, but no need to pay tax.
[1] http://www.irs.gov/Businesses/Small-Businesses-&-Self-Employed/Whats-New-Estate-and-Gift-Tax
[2] http://www.irs.gov/Businesses/Small-Businesses-&-Self-Employed/Frequently-Asked-Questions-on-Gift-Taxes
[3] http://www.fa-mag.com/news/foreigners-and-the-gift-tax-7718.html
[4] http://www.sgrlaw.com/resources/newsletters/trusts_estates_trends/trustsnestatestrends_winter11/1622/
[5] http://www.moneycrashers.com/gift-tax-rate-rules-exclusion-limit/
[6] http://www.elderlawanswers.com/will-you-owe-a-gift-tax-this-year-6069
[7] https://turbotax.intuit.com/tax-tools/tax-tips/Tax-Planning-and-Checklists/The-Gift-Tax-Made-Simple/INF12127.html
[8] http://www.expat-tax-help.com/all-other-tax-topics/are-gifts-from-my-nonresident-alien-parents-taxable/
Tuesday, June 9, 2015
饶毅 谢宇谈:上美国顶尖大学的华裔子弟们的得失
饶毅 谢宇谈:上美国顶尖大学的华裔子弟们的得失
饶毅(北京大学教授)
一般而言,无论海内外的华人父母,大都简单地认为上顶尖大学或研究生院只会对子女有好处。这当然是有可能性的,有时也的确会发生。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性,也许发生更频繁——那就是对于大多数华人的孩子来说,上顶尖学校也可能对其造成影响一生的负面作用。
一般国内的人会觉得这种说法令人惊讶,海外华人中也不流传这种看法,原因是绝大多数华人并不知道这是事实:因为绝大多数华人或没进过顶尖院校,或即便进过但也不愿对外讲出全部事实——特别是不令人喜悦的事实;也因为华人父母经常简单地迷信,或臆测顶尖大学的好处。
首先定义“顶尖”。这里说的顶尖意味着至少在前10,特别是指那些排在前5名之内的。从大学来说,公认的顶尖综合性大学本科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 坦福,而顶尖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麻省理工学院(MIT)。从研究生来说,顶尖并非仅以学校综合实力为标准,而通常只在某 专业领域做到顶尖的系科。
前五的系科当然研究生总数就很少。美国顶尖的研究生系科中长期以来很少有中国学生,比如MIT的生物系非常强,然而30多年来应该平均每年接受的中国学生 不到1个。我自己念研究生的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30多年来,其神经生物系恐怕总共招收了不到15名中国学生,其生物化学系估计还不到10名。进 了这些系科的中国学生了解情况,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道出事实,导致外界不知情。
我估计,在MIT、洛克菲勒、哈佛、斯坦福、伯克利、UCSF、加州理工等校专攻生物学的中国研究生不仅人数少,实际上后来的成才率也不高。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最佳出路通常是做教授,然而上述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以及美籍华人,后来成为美国教授的并不多。
而科学做得很好,包括后来在上述院系成为教授的中国人,恐怕多数不是从这些学校毕业的,而是出自美国那些专业很好但并不最顶尖的学校。
这背后的原因是:美国顶尖系科的研究生院,会有非常好的美国学生前来申请(包括本科在诺奖得主实验室做过研究的),因此它们不仅不积极招收中国学生,而且 招收以后也不认为是其研究的主力。老师关照表现突出的美国学生,在实验科学各学科美国老师常视中国学生为打工仔,不热心与他们讨论科学问题,而多问劳力产 出。不仅如此,这些顶尖系科的美国研究生在各方面可能表现非常突出,特别容易令初到美国的中国学生失去信心甚至自惭形秽,从而改变人生道路。我在UCSF 读神经生物学研究生同班共4人。其中一位的父亲是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他本人哈佛本科毕业,还去法国做过一年研究,入学前发表了3篇研究论文。入学 后,这位同学课堂上积极发言,每次考试分数都是第一,还对同学很好。生物化学系一位比我们高几年级的英国学生,来自学术世家,毕业时间比大家都快,他研究 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很快成为全世界细胞生物学教科书中的内容。生化系还有一位女生长于数学,生物学研究也很突出,后来做过《细胞》杂志主编。我在哈佛做博士 后的实验室里,有一位博士后是冯·诺依曼的外孙,他自己在哈佛念研究生期间发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酶(PI3 kinase),在生物学界广为人知。另一位博士后的父亲曾任哈佛化学系系主任,其兄更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有时当众问我们实验室的老师是否能听懂他 说的是什么,好像后者是他学生似的。这位同事本科在普林斯顿念物理,硕士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是伯克利加州大学生物学专业。如此学术背景,交叉学科的 问题应该找谁来谈?
因为美国学生爱自然科学的人不是很多,集中在顶尖系科。这样,在优秀但非顶尖(我们姑且称为“次尖”)的美国研究生系科,美国学生常不如中国学生,所以次 尖以下美国系科不仅录取中国学生多一些,而且老师普遍重视中国学生。这些中国学生“自鸣得意”给外界传递出的信息,也是中国国内误认为自己的学生优于美国 学生的原因。
不仅学校有顶尖、次尖这种差别,学科也会出现类似情况。三十年来中国学生成长起来最后成为美国院士的,迄今最多的学科是植物生物学(北大也是如此):20 多位美国的大陆旅美华人院士中有5位是植物生物学家。其原因并非中国的植物学教育优于美国,而是因为美国农产品长期过剩,美国的优秀学生绝大多数不学植物 学,如果选择学生物,大都偏好医学(次为生物医学)。我们在植物学领域表现突出,是田忌赛马的结果,不是中国人有植物学方面的内在特长,也非我国植物学教 育特别优秀。
顶尖的大学本科应该也有这些问题:那里聚集了最顶尖的美国学生,有些功课极端好,有些家庭背景很强。一般的中国人都会因此受挫,所以大部分这些院系的中国学生后来都未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原因是自信心没了。
他们不会告诉父母,更不会写文章告诉大家。在劣势中坚持信心,绝大多数华人(特别是X二代,包括移民二代)都不具备这种心理素质。
美国能源部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的哥哥Gilbert Chu,当年读小学和中学时考试分数特别高(高到他的两个弟弟都在中小学期间自愧弗如,小弟在没读完高中的情况下就弃学而逃)。Gilbert Chu后来去哈佛念本科,拿了两个博士学位,然后到斯坦福做教授,但他的名字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原因是他后来并未取得特别成就。而Gilbert Chu的两个弟弟,一个上了罗彻斯特(Rochester)大学,一个读了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都不是顶尖大学,就本科而言,这两所大学甚至连 “次尖”也算不上。但朱家的老二和老三却成绩斐然:老二成为物理学家;老三当了大律师,曾创下专利案最高补偿纪录。
当然,并非个个华人都要避免去顶尖大学或研究生院读书,但肯定也不是个个华人只要能被录取,就应该去上顶尖大学。
是否富二代在顶尖大学就一定没有障碍呢?美国顶尖大学每年都会专门给世界各地的权贵开特殊渠道,他们的子弟不仅长期富有,而且有些是著名创业者,有些是很多代的主官。中国的富二代、官二代即使不担心父母双规等负面新闻,也不一定能容易做到心态平衡。
当然,本文大概基本无用,因为绝大多数的华人,不仅不了解这些学校对他们的孩子实际上意味着什么,而且也不愿去了解。很多父母内心希望通过孩子弥补自己在 学历方面的缺失或不足,也有更多华人父母将子女所读大学的名头,当作自己身为家长的“毕业证”,而不考虑特定院系对孩子一生可能产生的具体影响。
上顶尖大学的本科或研究生院,对于大多数华人来说,或许真的不如去上“次尖”大学或研究生院,能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中国人为何迷信名牌大学?
谢宇(密歇根大学教授)
中国人对名牌大学的迷信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
一般而言,我们要对一个人进行评价,需要真正地去了解他很多具体的个人信息,但这些信息经常是缺乏的。所以在中国社会,知道某个人毕业于哪所大学,特别是本科大学,就获得了对这个人智商或者能力的一种估计,其中包含有很大的信息量。
相反在美国,我们得知某个人去了某所大学,对于判断这个人的能力和智商而言,其信息量是很有限的。
中国社会中,学校招牌所包含的信息量,主要是由极端的考试分层造成的。对学生的选择机制导致了不同能力和背景的学生,进入到不同水平的学校中,而且这种教育分层发生得很早。如此一来,那些好学校,不仅仅拥有好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更能拥有好的生源。
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相比美国学校的状况,中国学校内部的差异性低而同质性高,也就是说,智力和能力相当的学生在一起,而背景不同的学生不太容易进入同一所学校。
所以我在想,中国顶尖大学的学生相对来讲比较优秀,可能是因为这些学校对生源的选择比较好,而不是学生们在这里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因此,即便这些顶尖学校 的教育水平跟其他学校差距并没有那么大,这样的选择机制也能使他们的毕业生相比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或面临其他机会时更具优势。
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来讲,我们知道一个人最后的成功,其决定性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比如自信、善于沟通、能够坚持、诚实守信,等等。
而在中国,高校进行学生选拔和分层主要是通过智力考试,这样一来,他们非智力的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讲,在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中,个人满足感是第一位的。在周边人都很好的情况下,虽然你事实上也很好,但你很可能感受不到,也无法获得满足 感。相反在一个相对较差的环境里,你身边人都没有那么好,当你显得更好一些时,就会获得很好的满足感。这也就是所谓的“big fish in small pound(大鱼在小鱼塘里)”。
我们在研究人口中的异质性问题时,一定是有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两种情况。组间差距大,就显示出组内差距小,这样造成严重的群体分层,在组间比较时就会有很大的信息量。
这也是中国的商标社会特征特别明显的原因之一。为什么会有商标社会?因为我们对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是无法获知其个人具体情况的,所以就会经常根据他外在 的显性特征,也就是其所在组的属性来对其进行判断,比如看看他穿什么牌子的衣服或戴什么牌子的表。这种作法在中国是很有市场的。
说回到大学,因为其内部的同质性很强,并且大学按照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了分类,所以由此也会造成很多社会性问题。
其中一个社会问题就是,所谓高智商的人不知道一般人、普通百姓是怎么想的,住在高档小区的有钱人不知道平民是怎么想的。所以在美国,经常讲要打破这种分隔或者割裂,比如说要做到黑人和白人的种族平等就要打破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隔离。
中国社会的分隔也很严重,而目前大学、中学、小学的做法,即通过智商和家庭背景进行隔离性分层,我觉得对社会是有害的。
特别是很多中国顶尖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对社会中一般老百姓的了解,即便得到很好的工作、很高的工资,他们有可能还是觉得不满足。为什 么?因为他们觉得身边同学找到的工作更好。但他们不知道一般学校毕业生的收入和工作是怎样的水平和情况。所以,学校之间的分类,给出的信息量太大。
实际上,在一个相对不太成熟的社会,情况反而会更好一些。比如我们1977届和1978届的大学生,因为当时的高考制度还不完善,所以这种分层现象还不是那么明显。
在美国,因为有很多优秀的地方性州立大学,比如佛罗里达大学、密歇根大学、德州大学等,所以实际上有很多一流的学生都不会选择去哈佛或耶鲁等顶尖大学。
我身边就有具体的例子。我有一个得意门生,她目前在哈佛做助理教授,可以说她是我们这个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将来应该能够成为终身教授。考大学的时 候,她被普林斯顿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同时录取,但她没有听从父母的建议,而是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选择留在密歇根大学。这样的例子在我身边并不罕见,我经常 会碰到有学生跟我讲,他们原本有机会去普林斯顿、哈佛、耶鲁这样的名牌大学,但因为家庭或其他原因而选择留在地方院校读书。
这样的结果是,也许地方院校总的来讲不如那些明星学校,但它里面最好的学生,跟明星学校最好的学生也不会相差太多。
当然,美国的不同院校之间也有很多差异,各有特点。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的同质性还是比较强的,教学任务比较单一,课程设置也相 差不大。然而随着个人的成长,越是到受教育后期,其区分度越大,因此表现出的个人差距也会越大。到了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其所接受的教育就更加具体和个人 化。总体而言,这种区分度随着教育阶段的提高而加大,大学超过中学、中学超过小学。
不过有趣的是,像中国这种人人都想上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的情况在美国的确是没有的,真的并非每个人都想去哈佛、耶鲁或普林斯顿。因为美国真的是有一个比较成熟的高等教育市场,而中国是没有这样的市场的,中国只有垄断,因此那些好一些的学校可以在各方面压过其他学校。
饶毅(北京大学教授)
一般而言,无论海内外的华人父母,大都简单地认为上顶尖大学或研究生院只会对子女有好处。这当然是有可能性的,有时也的确会发生。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性,也许发生更频繁——那就是对于大多数华人的孩子来说,上顶尖学校也可能对其造成影响一生的负面作用。
一般国内的人会觉得这种说法令人惊讶,海外华人中也不流传这种看法,原因是绝大多数华人并不知道这是事实:因为绝大多数华人或没进过顶尖院校,或即便进过但也不愿对外讲出全部事实——特别是不令人喜悦的事实;也因为华人父母经常简单地迷信,或臆测顶尖大学的好处。
首先定义“顶尖”。这里说的顶尖意味着至少在前10,特别是指那些排在前5名之内的。从大学来说,公认的顶尖综合性大学本科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 坦福,而顶尖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麻省理工学院(MIT)。从研究生来说,顶尖并非仅以学校综合实力为标准,而通常只在某 专业领域做到顶尖的系科。
前五的系科当然研究生总数就很少。美国顶尖的研究生系科中长期以来很少有中国学生,比如MIT的生物系非常强,然而30多年来应该平均每年接受的中国学生 不到1个。我自己念研究生的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30多年来,其神经生物系恐怕总共招收了不到15名中国学生,其生物化学系估计还不到10名。进 了这些系科的中国学生了解情况,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道出事实,导致外界不知情。
我估计,在MIT、洛克菲勒、哈佛、斯坦福、伯克利、UCSF、加州理工等校专攻生物学的中国研究生不仅人数少,实际上后来的成才率也不高。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最佳出路通常是做教授,然而上述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以及美籍华人,后来成为美国教授的并不多。
而科学做得很好,包括后来在上述院系成为教授的中国人,恐怕多数不是从这些学校毕业的,而是出自美国那些专业很好但并不最顶尖的学校。
这背后的原因是:美国顶尖系科的研究生院,会有非常好的美国学生前来申请(包括本科在诺奖得主实验室做过研究的),因此它们不仅不积极招收中国学生,而且 招收以后也不认为是其研究的主力。老师关照表现突出的美国学生,在实验科学各学科美国老师常视中国学生为打工仔,不热心与他们讨论科学问题,而多问劳力产 出。不仅如此,这些顶尖系科的美国研究生在各方面可能表现非常突出,特别容易令初到美国的中国学生失去信心甚至自惭形秽,从而改变人生道路。我在UCSF 读神经生物学研究生同班共4人。其中一位的父亲是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他本人哈佛本科毕业,还去法国做过一年研究,入学前发表了3篇研究论文。入学 后,这位同学课堂上积极发言,每次考试分数都是第一,还对同学很好。生物化学系一位比我们高几年级的英国学生,来自学术世家,毕业时间比大家都快,他研究 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很快成为全世界细胞生物学教科书中的内容。生化系还有一位女生长于数学,生物学研究也很突出,后来做过《细胞》杂志主编。我在哈佛做博士 后的实验室里,有一位博士后是冯·诺依曼的外孙,他自己在哈佛念研究生期间发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酶(PI3 kinase),在生物学界广为人知。另一位博士后的父亲曾任哈佛化学系系主任,其兄更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有时当众问我们实验室的老师是否能听懂他 说的是什么,好像后者是他学生似的。这位同事本科在普林斯顿念物理,硕士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是伯克利加州大学生物学专业。如此学术背景,交叉学科的 问题应该找谁来谈?
因为美国学生爱自然科学的人不是很多,集中在顶尖系科。这样,在优秀但非顶尖(我们姑且称为“次尖”)的美国研究生系科,美国学生常不如中国学生,所以次 尖以下美国系科不仅录取中国学生多一些,而且老师普遍重视中国学生。这些中国学生“自鸣得意”给外界传递出的信息,也是中国国内误认为自己的学生优于美国 学生的原因。
不仅学校有顶尖、次尖这种差别,学科也会出现类似情况。三十年来中国学生成长起来最后成为美国院士的,迄今最多的学科是植物生物学(北大也是如此):20 多位美国的大陆旅美华人院士中有5位是植物生物学家。其原因并非中国的植物学教育优于美国,而是因为美国农产品长期过剩,美国的优秀学生绝大多数不学植物 学,如果选择学生物,大都偏好医学(次为生物医学)。我们在植物学领域表现突出,是田忌赛马的结果,不是中国人有植物学方面的内在特长,也非我国植物学教 育特别优秀。
顶尖的大学本科应该也有这些问题:那里聚集了最顶尖的美国学生,有些功课极端好,有些家庭背景很强。一般的中国人都会因此受挫,所以大部分这些院系的中国学生后来都未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原因是自信心没了。
他们不会告诉父母,更不会写文章告诉大家。在劣势中坚持信心,绝大多数华人(特别是X二代,包括移民二代)都不具备这种心理素质。
美国能源部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的哥哥Gilbert Chu,当年读小学和中学时考试分数特别高(高到他的两个弟弟都在中小学期间自愧弗如,小弟在没读完高中的情况下就弃学而逃)。Gilbert Chu后来去哈佛念本科,拿了两个博士学位,然后到斯坦福做教授,但他的名字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原因是他后来并未取得特别成就。而Gilbert Chu的两个弟弟,一个上了罗彻斯特(Rochester)大学,一个读了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都不是顶尖大学,就本科而言,这两所大学甚至连 “次尖”也算不上。但朱家的老二和老三却成绩斐然:老二成为物理学家;老三当了大律师,曾创下专利案最高补偿纪录。
当然,并非个个华人都要避免去顶尖大学或研究生院读书,但肯定也不是个个华人只要能被录取,就应该去上顶尖大学。
是否富二代在顶尖大学就一定没有障碍呢?美国顶尖大学每年都会专门给世界各地的权贵开特殊渠道,他们的子弟不仅长期富有,而且有些是著名创业者,有些是很多代的主官。中国的富二代、官二代即使不担心父母双规等负面新闻,也不一定能容易做到心态平衡。
当然,本文大概基本无用,因为绝大多数的华人,不仅不了解这些学校对他们的孩子实际上意味着什么,而且也不愿去了解。很多父母内心希望通过孩子弥补自己在 学历方面的缺失或不足,也有更多华人父母将子女所读大学的名头,当作自己身为家长的“毕业证”,而不考虑特定院系对孩子一生可能产生的具体影响。
上顶尖大学的本科或研究生院,对于大多数华人来说,或许真的不如去上“次尖”大学或研究生院,能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中国人为何迷信名牌大学?
谢宇(密歇根大学教授)
中国人对名牌大学的迷信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
一般而言,我们要对一个人进行评价,需要真正地去了解他很多具体的个人信息,但这些信息经常是缺乏的。所以在中国社会,知道某个人毕业于哪所大学,特别是本科大学,就获得了对这个人智商或者能力的一种估计,其中包含有很大的信息量。
相反在美国,我们得知某个人去了某所大学,对于判断这个人的能力和智商而言,其信息量是很有限的。
中国社会中,学校招牌所包含的信息量,主要是由极端的考试分层造成的。对学生的选择机制导致了不同能力和背景的学生,进入到不同水平的学校中,而且这种教育分层发生得很早。如此一来,那些好学校,不仅仅拥有好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更能拥有好的生源。
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相比美国学校的状况,中国学校内部的差异性低而同质性高,也就是说,智力和能力相当的学生在一起,而背景不同的学生不太容易进入同一所学校。
所以我在想,中国顶尖大学的学生相对来讲比较优秀,可能是因为这些学校对生源的选择比较好,而不是学生们在这里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因此,即便这些顶尖学校 的教育水平跟其他学校差距并没有那么大,这样的选择机制也能使他们的毕业生相比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或面临其他机会时更具优势。
从个人能力的角度来讲,我们知道一个人最后的成功,其决定性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比如自信、善于沟通、能够坚持、诚实守信,等等。
而在中国,高校进行学生选拔和分层主要是通过智力考试,这样一来,他们非智力的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
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讲,在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中,个人满足感是第一位的。在周边人都很好的情况下,虽然你事实上也很好,但你很可能感受不到,也无法获得满足 感。相反在一个相对较差的环境里,你身边人都没有那么好,当你显得更好一些时,就会获得很好的满足感。这也就是所谓的“big fish in small pound(大鱼在小鱼塘里)”。
我们在研究人口中的异质性问题时,一定是有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两种情况。组间差距大,就显示出组内差距小,这样造成严重的群体分层,在组间比较时就会有很大的信息量。
这也是中国的商标社会特征特别明显的原因之一。为什么会有商标社会?因为我们对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是无法获知其个人具体情况的,所以就会经常根据他外在 的显性特征,也就是其所在组的属性来对其进行判断,比如看看他穿什么牌子的衣服或戴什么牌子的表。这种作法在中国是很有市场的。
说回到大学,因为其内部的同质性很强,并且大学按照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了分类,所以由此也会造成很多社会性问题。
其中一个社会问题就是,所谓高智商的人不知道一般人、普通百姓是怎么想的,住在高档小区的有钱人不知道平民是怎么想的。所以在美国,经常讲要打破这种分隔或者割裂,比如说要做到黑人和白人的种族平等就要打破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隔离。
中国社会的分隔也很严重,而目前大学、中学、小学的做法,即通过智商和家庭背景进行隔离性分层,我觉得对社会是有害的。
特别是很多中国顶尖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对社会中一般老百姓的了解,即便得到很好的工作、很高的工资,他们有可能还是觉得不满足。为什 么?因为他们觉得身边同学找到的工作更好。但他们不知道一般学校毕业生的收入和工作是怎样的水平和情况。所以,学校之间的分类,给出的信息量太大。
实际上,在一个相对不太成熟的社会,情况反而会更好一些。比如我们1977届和1978届的大学生,因为当时的高考制度还不完善,所以这种分层现象还不是那么明显。
在美国,因为有很多优秀的地方性州立大学,比如佛罗里达大学、密歇根大学、德州大学等,所以实际上有很多一流的学生都不会选择去哈佛或耶鲁等顶尖大学。
我身边就有具体的例子。我有一个得意门生,她目前在哈佛做助理教授,可以说她是我们这个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将来应该能够成为终身教授。考大学的时 候,她被普林斯顿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同时录取,但她没有听从父母的建议,而是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选择留在密歇根大学。这样的例子在我身边并不罕见,我经常 会碰到有学生跟我讲,他们原本有机会去普林斯顿、哈佛、耶鲁这样的名牌大学,但因为家庭或其他原因而选择留在地方院校读书。
这样的结果是,也许地方院校总的来讲不如那些明星学校,但它里面最好的学生,跟明星学校最好的学生也不会相差太多。
当然,美国的不同院校之间也有很多差异,各有特点。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的同质性还是比较强的,教学任务比较单一,课程设置也相 差不大。然而随着个人的成长,越是到受教育后期,其区分度越大,因此表现出的个人差距也会越大。到了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其所接受的教育就更加具体和个人 化。总体而言,这种区分度随着教育阶段的提高而加大,大学超过中学、中学超过小学。
不过有趣的是,像中国这种人人都想上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的情况在美国的确是没有的,真的并非每个人都想去哈佛、耶鲁或普林斯顿。因为美国真的是有一个比较成熟的高等教育市场,而中国是没有这样的市场的,中国只有垄断,因此那些好一些的学校可以在各方面压过其他学校。
Sunday, April 12, 2015
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
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
来源: weston 于 2015-04-11 12:04:23
著名文化学者 鲍鹏山
今波:尽管还未有机会邀请鲍鹏山教授到我主持的节目中当嘉宾,但我们神交已久。我特别理解他,他不单在公共媒体中展现他的思想,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还创设了公益国学班“浦江学堂”,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实践,这点值得我们佩服。下面有请他为我们演讲!(全场鼓掌)
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
常有人说我的演讲很有激情,可是今天我听了前面两位嘉宾的演讲,我觉得自己被秒杀了。(全场大笑)
尚老师、许院长他们的激情,来自对文化的热爱。文化确实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它和知识是不一样的。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激情、情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
可是今天,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对它很是认同。从历史上看,1840年以后,中国面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堪一击,于是得出一个结 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就是指科学技术的落后。从现实上看,如果今天我们不能用知识很好地答出一份标准化试卷,可能就读不了好大学、好专业,找不到 好工作,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的欲望。
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压力,我们都知道知识太重要了。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首先,知识是无限的。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剧的是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世界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找了一批专家出了一套国学题目。题目出完后,编辑想让我审一下。我看了5分钟,对它的判断就是6个字:无趣、无聊、无用。
比如有一道题目问: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全场笑)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 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都没有。
还有一道题目: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如果你能把它变成系统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义的。但是假如一个人并没有这样的意愿和目标,他只知道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对他不仅没用,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为他知道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答案,心里一阵窃喜,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牛的人,并且他特别想让别人知道这一点。于是,他天天等着别人提问,以期收获别人的敬佩。为了等到这一天,他可能每次和朋友吃饭的时候都点胡萝卜,(全场笑)别人吃得很香,他却只等着一个问题。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有不少人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有2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
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其中有2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他知道。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 就废了。但是没想到他真知道。(全场笑)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侮辱我们的智商,并且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这就叫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比如,很多人关心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星座是什么,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在饭桌上能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警惕知识》。主要观点就是,我们的生命本来就不可能占有无限的知识。更可悲的是,无聊的知识会让人生变得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格变得琐碎,甚至猥琐。
孔子的学生子夏早就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但是“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即使是胡萝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你可以拿来吹吹牛,但如果你老是把认知集中在这种信息上,你的一生肯定不会有什么成就。你用琐碎的知识把人生变成了碎片,所以君子不为。
荀子曾提出过对知识的鉴别。他说有些知识是无聊的、无用的、无趣的,这样的知识荀子有一个判断,叫“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你知道了这 样的知识,并不能够因此成为君子,你不知道这个知识也不会因此成为小人。有的知识对你的人生,一分都没加,又何必耗费精力和时间呢?
但是在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专心致志、兴高采烈、兴趣盎然地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
实际上,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
实际上,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
《列子》里面有篇文章叫《两小儿辩日》,在座的都读过。两个小孩辩论说,太阳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两个人都有根据,说早晨近是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说中午近是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
孔子活得真有压力,他几乎是那时候的“谷歌”和“百度”,大家有什么问题都跑去问他。两个小儿问孔子,但孔子没法判断。于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口吻讽刺孔子:“谁说你知识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识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价值。
这个思路显然是错误的。在人生知识的考场上,谁能站到最后?我今天跟大家打个赌,我可以出一套100分的知识类题目,每道都有标准答案,但我能让在座所有人都得零分。反过来,你们也可以给我出100分的知识类题目,让我一分都得不到。
比如,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出过一道题,老师对学生提一个要求:“你现在问我一个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我回答不出来,第二是你必须要有标准答 案。”很多人说这个题目太雷人了,可我就觉得出得很好。因为它告诉我们,在知识的考场上,没有人可以站到最后。有一个聪明的学生马上问:“老师,你知道我 祖父的名字吗?”(全场笑)
我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给大家出题,不需要费劲,就能让大家都得零分。你们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吗?知道我祖母的名字吗?知道我祖父的二大爷的名字吗?在座的谁能答出来,今晚我请客。(全场笑)可见,知识可以把任何一个人打倒。
如果要算知识的总量,我相信今天在座的人,你们的知识总量都超过孔子。比如说,我可以出计算机、物理、英语、数学之类的题目,孔子肯定答不过你们。
但我们就比孔子的境界高吗?这就要思考另一个问题了:决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识的总量,而是另外一种东西。孔子自己早就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有知识吗?不,没有。苏格拉底也曾经说:“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他们说这些不是谦虚,只不过说出了一种真相。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生命里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
你看我不顺眼,给我出一道数学题。我为了防备下一次再有人给我出数学题,于是我天天学数学,学了10年以后,解放日报文化讲坛大概已经到6800期了, 我终于有勇气上台演讲,突然又有人说:“鲍老师,我这有一套物理题。”(全场笑)你不会这样干,对不对?因为你们会宽容我的无知,我们也会宽容他人的无 知,但是有种情况是不能宽容的,那是什么呢?没有良知。
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容
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容。我们遇到标准化的试卷,回答不好没有问题,但是涉及良知判断、是非判断、善恶美丑判断,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
我讲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发现15岁的女儿不在家,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
“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我和兰迪私奔了。兰迪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身上刺了各种花纹,只有42岁,并不老,对不对?我将和他住到森林里去,当然,不只是我 和他两个人,兰迪还有另外几个女人,可是我并不介意。我们将会种植大麻,除了自己抽,还可以卖给朋友。我还希望我们在那个地方生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里, 也希望医学技术可以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兰迪的艾滋病可以治好。”
父亲读到这里,已经崩溃了。然而,他发现最下面还有一句话:“未完,请看背面。”
背面是这样写的:“爸爸,那一页所说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学家里,期中考试的试卷放在抽屉里,你打开后签上字。我之所以写这封信,就是告诉你,世界上有比试卷没答好更糟糕的事情。你现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我可以安全回家了。”(全场大笑)
这封信说明,一个人在知识的试卷上可以犯错,甚至不止一次犯错,一辈子犯错,我们到老了都是无知的。但是在良知问题上,可能犯一次错,我们就万劫不复 了。所以,比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我们做不到什么都懂,但是做人要有良知,要有价值判断力,这一点还是应该尽量做到的。
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判断力。中国教育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文化素养。比如,为了抵制日货,很多年轻人走到大街上砸同胞的车,甚至伤害同胞的身体。他们带着一腔热血,以为在爱国,但实际上却是在“碍国”。
为什么一个带着良好爱国热情的人,会去做妨碍国家、损伤中国人形象的事?他们缺少的是什么呢?良知。
知识就是力量,但我要告诉大家,良知才是方向。我们常常说落后就要挨打,我还要告诉大家,野蛮也会招打。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全场鼓掌)
嘉宾小传
他既守得书桌之寂寞,埋首典籍,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研究。又能面对追随的目光,侃侃而谈,诚挚而专业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鲍鹏山,“百家讲坛”主讲人、作家、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一系列著作,《风流去》《孔子传》《先秦诸子八大家》等等,说明了他作为学者的深度;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 的》,向今天的人们诉说中国传统文化悠远的魅力。创办公益国学教育机构“浦江学堂”,更将传统文化的传播从荧屏延伸到了现实生活。
Thursday, April 9, 2015
年薪10万美元,在美国加州能过什么样的日子?
年薪10万美元,在美国加州能过什么样的日子?
送交者: 狐狸尾巴ABC[♀★☆可爱小尾巴☆★♀] 于 2015-04-07 0:31 已读 24250 次
@talich 10 万美元在美国是很好的收入。 美国的家庭收入的中值,在 2009 年时,也只是 5 万而已,就在富州,收入中值最高也就 7 万。10 万美元能进入美国收入最高的 20%。比如,亚利桑那州的州长年薪,不过 9 万 5。 从净收入来说,如果去掉各种税,医保,养老(假设你每年都存相当数的钱要私人养老账户,比如 401k,现在每年能存 $17,000),到你手上的,一个月能有 4500 - 5000 吧。 基本的生活需要,去除住房,如果你主要是自己做饭,电费油费网费饭费什么的一个月也就 1000 上下。住房因地域变化最大的,加州租房估计至少要 1000 到 2000 月,换别的州,500 或更少也行吧。如果要买房,就更不好说一些。 一般来说,像收入较高,地价较高的地方,维持同样的生活水平要多一些钱,比如加州比德州,同样工作起薪要高两三万才有相当的吸引力。 如果是单身,年轻,这钱对普通美国人能保证非常好的生活。如果是家庭总收入,有孩子,住房对学区和大小有要求,就花钱不是那么舒服自在的了,尤其是在加州这种房子贵的地方。如果孩子又大了,有上学的压力,那会更紧一些(Berkeley 的学杂费已经过 5 万一年了)。 但不管怎么说,10 万在美国,都是很高的收入了,生活水平中上是无疑的。 ps:我是对普通意义上的美国人说的,对特定人群,又另当别论。比如中国人新移民工作一般不错,收入普通较高,家庭也是双职工居多,在加州,家庭收入超过 25 万很常见,这种相对的比较,又是一回事了。 编辑于 2012-06-03 ==================== @陈辉,在美生活八年,意识到这里根本是个大农村。 现在在加州漂着。 总的来说,家庭年薪十万,单身可以过的很爽,结婚但没娃没房可以过的很舒服,结婚有房会有压力,有娃又有房会压力很大。 收入 假设已婚年薪10万 [1] 每月税前收入:8333.33 联邦税: -1252.92 社会保险: -350.00 医疗保险: -120.83 (这只是社会医保,个人医保还要单独上) 加州州税: -603.76 残保(SDI): -83.33 每月净收入: 5921.49 另外,养老保险401k则是按照个人需要存入,可多可少。一般每月存1000多,每年有个上限大概1.7万左右。不过这算是存款,也是净收入的一部分。医疗保险的幅度和公司的福利有很大关系,家庭医保可以从每月几十块钱到几百都有。 支出 租房子:这个不同地方差异太大了,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差别都很大,比如洛杉矶西部的普通两室一厅月租一般要1500到2000,而东部便宜的地方只要1000到1500。一般来说把房租控制在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是合理的。 买房子:没买过房子不很清楚,不过听说差别更大,从3、4十万到上百万都有,平均可能60-70万,而且每年要交1.25%的地产税。 子女教育:没孩子不知道,据同事讲大学之前每个娃大概3、4万每年。 超市买菜:200-300 每月 餐厅吃饭:普通馆子每次每人大概20左右 通讯:网络和电视大概每月60,手机两个人大概100。 交通:如果是2万多的车贷款5年还清的话大概每月350。汽油一个月加3次,每次5、60。 看电影:每个人每次15左右。 衣服:一般的一件大概60左右,也有很便宜的10块钱一件的体恤。 其他的什么就看个人爱好了,电器,化妆品,首饰,奢侈品,各种各样的娱乐,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 [1] 收入计算器 http://www.paycheckcity.com/calculator/netpay/us/california/calculator.html 编辑于 2012-06-03 ==================== @匿名用户 个人感觉,看心态,看你周围的人,看你的生活方式。 我在美国中西部(不是芝加哥,但是还算是个城市)。 学生时代,我第一年是全奖,也没怎么打工,没有钱。不想问家里要钱,我一年才去过一次mall,就花了2 dollar,吃了个DQ ice cream dip。对于一个18岁的妹子,这很残忍。。。但是,对于一个想要经济独立的人,这是必须的。我麻麻也是差不多年纪开始工作创业的,所以,理想就是18岁以后,多靠自己。 后来虽然转学了,要负学费 (这个自己付不起。。。只能靠家里),但是生活费都是自己实习打工赚的,估计一年也有2-3万,当时觉得过得很爽了,挺直腰板做人了!当不问家里要钱以后,觉得整个人都精神了!我终于是个大写的人了!我可以不跟别人share bedroom了,我可以买我喜欢的东西了。活的别提多开心,多精神了。当然,我不否认,家里还是条件不错的,真没钱了,我妈估计比我还急得汇款过来。all my point is, 2W,你就可以活下去,没有问题,要是你是美国公民,你还能收到很多补助,活得更好。你要是问我10W一年,不管你在哪,我都觉得你是超级有钱人。 现在,本科毕业2年,同一个城市,跟同岁的fiance两人工资加起来15万多,扣了税阿,401K阿,一半就没有了。买了房子以后,每个月还要还2000左右,车的贷款1000左右,吃饭什么的,2个人每月也要花1000左右 (也就一周出去吃一两次吧。。。),每个月交给financial adviser 1000 去invest,剩下的我也不知道怎么花的,反正存不下来了。。。。我好想存钱,以后去读master,但是,额,还是靠公司付钱吧。。。身边朋友也大多是这个节奏,我们至少收入高点,还有invest,12W左右的朋友,几乎都是月光。当然,我们都还年轻,也没有孩子什么的,所以花钱大手大脚。生活还是很逍遥的,前景也很好。但是要我cut三分之一,臣妾做不到阿。。。所以,你现在要我说,10万左右的家庭收入,要是正规美国大学毕业,在CA,似乎低了,如果有孩子,这个就有点小问题了。。。对于master的起始收入来说,应该差不多吧。 2W有2W的活法,10W有10W的活法,没什么收入是不能活的。当然,有孩子我就不懂了。 发布于 2014-05-03 ==================== @齐瑞恩 又看到了30W, 贫困线的影响果然深远阿。我来转一下那个原贴吧,就当作回答问题了。 发信人: fubaba2011 (fubaba), 信区: SanFrancisco 标 题: 湾区刚过贫困线的生活 - 月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n 20 00:56:27 2011, 美东) 夫妇年收入30万。扣除Fed tax, CA tax, SSN Tax, Medicare Tax, LTD tax, 医疗保 险,还剩19万。再扣除3万2的401(k),还剩15万8,平均每个月税后到手13167. 每月固定开销: 房贷/保险/地税: 3500 2孩pre-school/daycare: 2500 529plan: 2000 roth IRA: 800 小时工: 800 吃饭: 800 车保: 240 汽油: 200 才艺班: 200 电煤气: 100 水+垃圾: 100 电话上网: 70 手机: 70 人保: 80 ----------------------------- 总共: 11460 其他开销平摊到每个月: 4口回国一次: 700 其他旅游: 100 衣物化妆品: 400 日用品: 100 ----------------------------- 总共: 1300 固定加其他: 12670 每月可支配收入:13167-12670 = 406.碰到大的不可预测开销,要向家里要钱。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 中国: mitbbs.cn·[FROM: 69.228.] 发布于 2014-02-27 ==================== @zz.Z,北美三大神兽之剥尸猴 上篇,在加州年薪十万 1。在美国年薪十万是相当高收入了,在米国前50最富裕的城(xiao)市(zhen)的家庭中位数收入也不过25万美元而已,一般工薪族家庭中位数收入只有不到6万。牛如google这种大企业的H1B员工工资也就10万出头。要知道美国持H1B工作的大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10万的工资可以认为远超出社会平均工资,就像清华北大的工科研究生起薪就远高于北京平均收入一样。 当然大公司还可能会有配股等等,那些是少数,这里只讨论工资。 申请H1B最多的前100名公司员工平均薪水见此 Top 100 H1B Visa Sponsors -2012 H1B Visa Report RankH1B Visa SponsorNumber of LCA 2。按年薪10万算,到手多少钱? 这个收入是税前收入,为了避税一般大家都会存免税的退休金帐户-59岁半以后才能提出来用-然后交联邦税,养老税,州税,市税。 我们按年薪10万来算,今年退休金帐户的上限是17500,因为年薪10万的税很高,所以大家一般会放满退休金。100,000-17,500=82500。美国缴税是以家庭为单位,单身的话应税金额是72000上下,大概交14000联邦税,养老税大概是72000X[6.2%(fica)+1.5%(medicare)]=5500, 加州的话州税是9.4%=7000,加州没有市税,所以税后金额是56000,每月4700 (实际上由于美国的退税制度,所以缴税的时候税基是82500,所以到手不到4700。多交的税第二年4月退还)。如果是有小孩能少交一点。还有一些其它的避税方式,比方说FSA帐号拉,房贷利息拉,房产税拉,股票赔钱拉,生病拉等等,这里不讨论了。 3。刚性支出有多少? 主要的刚性支出有:房租/房子维护/房产税,医保,车险,交通费,水电网络手机垃圾处理等 加州地方太大,问加州的消费如何就好比问江苏省的消费有多高一样。我们在这里讨论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周边。 首先说房租,美国的房租很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大城市不同区域治安相差太大,坏区房租便宜但是完全不能住人。2)美国房客比较难缠,人力成本也比较高,这些成本都会打入房租。3)房产税转移到房客身上承担。 总之单身住不算太远交通不算太差治安还可以的公寓一个月房租大概1500上下,有小孩住两室一厅大概2000-2500,如果小孩要上学…… 很遗憾一般好学区公寓都不多,请买房或者租house。 总之加州的房地产市场比上海疯狂多了。然后说医保,一般来说一个人每月300-500。在加州交通方式主要是开车,每月按每人300油费算,车险每人每车100。水电垃圾手机网络一户大概200,省点钱吧电视就别看了。 于是乎单身汉可支配收入=4700-1500-300-300-100-200=2300。一家子的开支自己算吧。 等等好像我忘了车从哪来。。 1万买个二手车开着吧,说4万买宝马便宜的,是挺便宜,不过再加每个月600车贷OMG。。 4。吃多少? 一个人的话做饭麻烦,如果不能在google解决,那么每个月500要有的。一家三四口的话要800-1000,当然有人不在乎吃美国的激素肉,那么大概五六百可以搞定吧。 5。意外支出 这样的话大概还剩1000-1500, 存起来吧还有不少意外支出呢。比方说生病,挂号费要30-50吧,然后看保险,保险不好的话前5000帐单保险不管全自费,5000过后自负10% 之类的,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再比方说不小心傍晚没开灯被抓了,对不起300块没了。超速闯红灯?记得要500加2个点,那么明年车险再涨50…… 车坏了?准备至少500吧,换个刹车皮一个轮子的价格是100,自己动手吧,不过公寓没地方换,在停车场不安全不说还不合法,被抓了又是1000…… 牙疼了?希望补补就好了,一颗30。千万不要是智齿,拔智齿100,额什么你是智齿阻生也就是横着长的?额准备好300块。噢对了这个是有保险的价格,请翻到前面每月牙医保险预算默默加上50,或者牙医帐单*2也可以。 6。买房 剩下的存好了准备买房吧,每个月能存多少?旧金山还可以的学区小房子也要50万起。。。。。恭喜你买了房子,房贷+房产税基本=房租。房顶要每10年换一次(加州雨水少可能不需要换得这么勤?预算1万,每年1000),水管堵了,水管工每小时收120…… 但是为了孩子你还非去好学区不可。国内再差的学校只要孩子学习好都会受到老师重视,很遗憾美国不是这样。。。。你不希望你家小孩14岁开始抽大麻群P是把。。。 7。找老婆 不好意思西海岸男多女少…… 8。双职工的话小孩子要入托,每个小孩每个月1000。当然这个钱可以从FSA里扣,但是还是贵…… 评论有人说了,不能算收入的时候是单身不退税,算支出的时候又成了有家有孩有贷款。 我上面算支出基本是按照单身算的,没算有家有孩。 下面算有家有孩的报税,联邦税多一个dependent大概多3700*税率的退税,多一个娃大概多退1000刀,一家三口单职工收入10万上下基本上是退不了什么钱的,折合到每个月大概多个小几百吧。如果双职工20万收入的话,那是另一个问题。州税不想算了。 开支不好算,因为有了娃消费差别太大 比方说车子肯定要两辆,上面是按一辆算的,每月+100车险 医保300-500不一定够,不少公司多一个人多交200-300,小孩爱生病copay花费也没算。 小孩一定要看牙,还得买牙保。 小孩吃喝拉撒,玩具加一起每个月200总要的。 1岁开始上gymboree, 每个月100 可支配收入=5000-2000(房租)-500(医保)-300(油费)-200(水电手机)-200(车险)-200(小孩开支)-100(早教)=1500 比单身压力大多了 没办法就只能少放点401,少放的钱只有70%能到你手里。。 现在不少公司都有relocation, 一般的建议是如果转到旧金山收入不到上海rmb收入的一半,那么基本没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在上海搞爱踢40万rmb,转过去没有$20万就别折腾了-----如果你想出去呼吸下自由且清洁的空气或者开开眼那就搬吧。 下篇,说说我自己吧 拜学校要求有海外5年工作学习经验所赐,我在大湖区一个小城的医院作剥尸猴,年薪4万出头比出国前家庭收入略低一点。老婆在准备申学校,父母来帮我们照看孩子,还有一只猫。J1签证免交3年联邦税州税,2年养老税,医院员工免交医保牙保,小城房租两室一厅800块(1930年的烂房子凭什么比上海贵啊。。),开车到单位单程5分钟,农村车险便宜,所以。。。 现在可支配收入也是2000,不比加州10万年薪差太多。。。 其实想想也是的,上海年薪25万和四川绵阳年薪10万,哪个过的滋润点? 编辑于 2015-02-08 ==================== @匿名用户 10 万元,一个人勉强够用,一家人过的生活猪狗不如。 打完税,打满 401k,一个月剩下 4000 块钱多一点儿。在三藩市,租一间 2 bedroom 2 bathroom 的公寓都租不到。 拿我们南加州说吧,在一般的地区例如 Culver City 合租一间 2 bedroom,一个月 1200 元包含 utility。 假设开车来回 20 英里,因为堵车,估计每天汽油费 3 块钱,周末出去随便转转,一个月汽油费 100 美元。 假设超过 25 周岁,买了辆一般的车子,例如 Camry,一个月保险+车贷 200 元。 不,在南加州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没有车子。 吃饭,假设自己做饭,偶尔出去吃饭,平均每月一共 400 元。 电话费网络费,假设是 prepaid phone 自己购买手机外加基本互联网,一个月 80 元。 医疗保险,一个月又要 50 元到 100 元。 上述加起来已经两千多元。 假设是一家人,有显著增加的费用是: * 房子:增加 1200 元 (租住) * 吃饭:增加 400 元 (以自己做饭为主) * 汽车:无车无法正常生活,多加一辆,多来二百元 * 医疗保险:多来一百元,这只是基本保险而已 * childcare (不知道中文怎么说):小孩子倒是不用 daycare 了,大一些的孩子上私立学校一年轻轻松松三四万元。这又不算补习班以及中文学校的钱,而且还没有准备孩子上大学的钱。美国大学教育相当昂贵,私立大学一年都要几万学费。中国人重视教育,这笔钱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去攒。 这在不买房不 shopping 的前提下已经要不够花了。况且, shit happens 因此你需要准备紧急资金。尽管事实上大部分美国人也拿不出来这笔紧急资金。 Basically,美国养一个孩子的开销是和养一处房子的开销类似。当然,你可以选择去烂学区上公立学校不去上大学,不过——你真的想这样去做么? 发布于 2015-02-07 via 知乎
送交者: 狐狸尾巴ABC[♀★☆可爱小尾巴☆★♀] 于 2015-04-07 0:31 已读 24250 次
@talich 10 万美元在美国是很好的收入。 美国的家庭收入的中值,在 2009 年时,也只是 5 万而已,就在富州,收入中值最高也就 7 万。10 万美元能进入美国收入最高的 20%。比如,亚利桑那州的州长年薪,不过 9 万 5。 从净收入来说,如果去掉各种税,医保,养老(假设你每年都存相当数的钱要私人养老账户,比如 401k,现在每年能存 $17,000),到你手上的,一个月能有 4500 - 5000 吧。 基本的生活需要,去除住房,如果你主要是自己做饭,电费油费网费饭费什么的一个月也就 1000 上下。住房因地域变化最大的,加州租房估计至少要 1000 到 2000 月,换别的州,500 或更少也行吧。如果要买房,就更不好说一些。 一般来说,像收入较高,地价较高的地方,维持同样的生活水平要多一些钱,比如加州比德州,同样工作起薪要高两三万才有相当的吸引力。 如果是单身,年轻,这钱对普通美国人能保证非常好的生活。如果是家庭总收入,有孩子,住房对学区和大小有要求,就花钱不是那么舒服自在的了,尤其是在加州这种房子贵的地方。如果孩子又大了,有上学的压力,那会更紧一些(Berkeley 的学杂费已经过 5 万一年了)。 但不管怎么说,10 万在美国,都是很高的收入了,生活水平中上是无疑的。 ps:我是对普通意义上的美国人说的,对特定人群,又另当别论。比如中国人新移民工作一般不错,收入普通较高,家庭也是双职工居多,在加州,家庭收入超过 25 万很常见,这种相对的比较,又是一回事了。 编辑于 2012-06-03 ==================== @陈辉,在美生活八年,意识到这里根本是个大农村。 现在在加州漂着。 总的来说,家庭年薪十万,单身可以过的很爽,结婚但没娃没房可以过的很舒服,结婚有房会有压力,有娃又有房会压力很大。 收入 假设已婚年薪10万 [1] 每月税前收入:8333.33 联邦税: -1252.92 社会保险: -350.00 医疗保险: -120.83 (这只是社会医保,个人医保还要单独上) 加州州税: -603.76 残保(SDI): -83.33 每月净收入: 5921.49 另外,养老保险401k则是按照个人需要存入,可多可少。一般每月存1000多,每年有个上限大概1.7万左右。不过这算是存款,也是净收入的一部分。医疗保险的幅度和公司的福利有很大关系,家庭医保可以从每月几十块钱到几百都有。 支出 租房子:这个不同地方差异太大了,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差别都很大,比如洛杉矶西部的普通两室一厅月租一般要1500到2000,而东部便宜的地方只要1000到1500。一般来说把房租控制在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是合理的。 买房子:没买过房子不很清楚,不过听说差别更大,从3、4十万到上百万都有,平均可能60-70万,而且每年要交1.25%的地产税。 子女教育:没孩子不知道,据同事讲大学之前每个娃大概3、4万每年。 超市买菜:200-300 每月 餐厅吃饭:普通馆子每次每人大概20左右 通讯:网络和电视大概每月60,手机两个人大概100。 交通:如果是2万多的车贷款5年还清的话大概每月350。汽油一个月加3次,每次5、60。 看电影:每个人每次15左右。 衣服:一般的一件大概60左右,也有很便宜的10块钱一件的体恤。 其他的什么就看个人爱好了,电器,化妆品,首饰,奢侈品,各种各样的娱乐,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 [1] 收入计算器 http://www.paycheckcity.com/calculator/netpay/us/california/calculator.html 编辑于 2012-06-03 ==================== @匿名用户 个人感觉,看心态,看你周围的人,看你的生活方式。 我在美国中西部(不是芝加哥,但是还算是个城市)。 学生时代,我第一年是全奖,也没怎么打工,没有钱。不想问家里要钱,我一年才去过一次mall,就花了2 dollar,吃了个DQ ice cream dip。对于一个18岁的妹子,这很残忍。。。但是,对于一个想要经济独立的人,这是必须的。我麻麻也是差不多年纪开始工作创业的,所以,理想就是18岁以后,多靠自己。 后来虽然转学了,要负学费 (这个自己付不起。。。只能靠家里),但是生活费都是自己实习打工赚的,估计一年也有2-3万,当时觉得过得很爽了,挺直腰板做人了!当不问家里要钱以后,觉得整个人都精神了!我终于是个大写的人了!我可以不跟别人share bedroom了,我可以买我喜欢的东西了。活的别提多开心,多精神了。当然,我不否认,家里还是条件不错的,真没钱了,我妈估计比我还急得汇款过来。all my point is, 2W,你就可以活下去,没有问题,要是你是美国公民,你还能收到很多补助,活得更好。你要是问我10W一年,不管你在哪,我都觉得你是超级有钱人。 现在,本科毕业2年,同一个城市,跟同岁的fiance两人工资加起来15万多,扣了税阿,401K阿,一半就没有了。买了房子以后,每个月还要还2000左右,车的贷款1000左右,吃饭什么的,2个人每月也要花1000左右 (也就一周出去吃一两次吧。。。),每个月交给financial adviser 1000 去invest,剩下的我也不知道怎么花的,反正存不下来了。。。。我好想存钱,以后去读master,但是,额,还是靠公司付钱吧。。。身边朋友也大多是这个节奏,我们至少收入高点,还有invest,12W左右的朋友,几乎都是月光。当然,我们都还年轻,也没有孩子什么的,所以花钱大手大脚。生活还是很逍遥的,前景也很好。但是要我cut三分之一,臣妾做不到阿。。。所以,你现在要我说,10万左右的家庭收入,要是正规美国大学毕业,在CA,似乎低了,如果有孩子,这个就有点小问题了。。。对于master的起始收入来说,应该差不多吧。 2W有2W的活法,10W有10W的活法,没什么收入是不能活的。当然,有孩子我就不懂了。 发布于 2014-05-03 ==================== @齐瑞恩 又看到了30W, 贫困线的影响果然深远阿。我来转一下那个原贴吧,就当作回答问题了。 发信人: fubaba2011 (fubaba), 信区: SanFrancisco 标 题: 湾区刚过贫困线的生活 - 月光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n 20 00:56:27 2011, 美东) 夫妇年收入30万。扣除Fed tax, CA tax, SSN Tax, Medicare Tax, LTD tax, 医疗保 险,还剩19万。再扣除3万2的401(k),还剩15万8,平均每个月税后到手13167. 每月固定开销: 房贷/保险/地税: 3500 2孩pre-school/daycare: 2500 529plan: 2000 roth IRA: 800 小时工: 800 吃饭: 800 车保: 240 汽油: 200 才艺班: 200 电煤气: 100 水+垃圾: 100 电话上网: 70 手机: 70 人保: 80 ----------------------------- 总共: 11460 其他开销平摊到每个月: 4口回国一次: 700 其他旅游: 100 衣物化妆品: 400 日用品: 100 ----------------------------- 总共: 1300 固定加其他: 12670 每月可支配收入:13167-12670 = 406.碰到大的不可预测开销,要向家里要钱。 -- ※ 来源:·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 中国: mitbbs.cn·[FROM: 69.228.] 发布于 2014-02-27 ==================== @zz.Z,北美三大神兽之剥尸猴 上篇,在加州年薪十万 1。在美国年薪十万是相当高收入了,在米国前50最富裕的城(xiao)市(zhen)的家庭中位数收入也不过25万美元而已,一般工薪族家庭中位数收入只有不到6万。牛如google这种大企业的H1B员工工资也就10万出头。要知道美国持H1B工作的大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10万的工资可以认为远超出社会平均工资,就像清华北大的工科研究生起薪就远高于北京平均收入一样。 当然大公司还可能会有配股等等,那些是少数,这里只讨论工资。 申请H1B最多的前100名公司员工平均薪水见此 Top 100 H1B Visa Sponsors -2012 H1B Visa Report RankH1B Visa SponsorNumber of LCA 2。按年薪10万算,到手多少钱? 这个收入是税前收入,为了避税一般大家都会存免税的退休金帐户-59岁半以后才能提出来用-然后交联邦税,养老税,州税,市税。 我们按年薪10万来算,今年退休金帐户的上限是17500,因为年薪10万的税很高,所以大家一般会放满退休金。100,000-17,500=82500。美国缴税是以家庭为单位,单身的话应税金额是72000上下,大概交14000联邦税,养老税大概是72000X[6.2%(fica)+1.5%(medicare)]=5500, 加州的话州税是9.4%=7000,加州没有市税,所以税后金额是56000,每月4700 (实际上由于美国的退税制度,所以缴税的时候税基是82500,所以到手不到4700。多交的税第二年4月退还)。如果是有小孩能少交一点。还有一些其它的避税方式,比方说FSA帐号拉,房贷利息拉,房产税拉,股票赔钱拉,生病拉等等,这里不讨论了。 3。刚性支出有多少? 主要的刚性支出有:房租/房子维护/房产税,医保,车险,交通费,水电网络手机垃圾处理等 加州地方太大,问加州的消费如何就好比问江苏省的消费有多高一样。我们在这里讨论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周边。 首先说房租,美国的房租很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大城市不同区域治安相差太大,坏区房租便宜但是完全不能住人。2)美国房客比较难缠,人力成本也比较高,这些成本都会打入房租。3)房产税转移到房客身上承担。 总之单身住不算太远交通不算太差治安还可以的公寓一个月房租大概1500上下,有小孩住两室一厅大概2000-2500,如果小孩要上学…… 很遗憾一般好学区公寓都不多,请买房或者租house。 总之加州的房地产市场比上海疯狂多了。然后说医保,一般来说一个人每月300-500。在加州交通方式主要是开车,每月按每人300油费算,车险每人每车100。水电垃圾手机网络一户大概200,省点钱吧电视就别看了。 于是乎单身汉可支配收入=4700-1500-300-300-100-200=2300。一家子的开支自己算吧。 等等好像我忘了车从哪来。。 1万买个二手车开着吧,说4万买宝马便宜的,是挺便宜,不过再加每个月600车贷OMG。。 4。吃多少? 一个人的话做饭麻烦,如果不能在google解决,那么每个月500要有的。一家三四口的话要800-1000,当然有人不在乎吃美国的激素肉,那么大概五六百可以搞定吧。 5。意外支出 这样的话大概还剩1000-1500, 存起来吧还有不少意外支出呢。比方说生病,挂号费要30-50吧,然后看保险,保险不好的话前5000帐单保险不管全自费,5000过后自负10% 之类的,这可不是一笔小钱。再比方说不小心傍晚没开灯被抓了,对不起300块没了。超速闯红灯?记得要500加2个点,那么明年车险再涨50…… 车坏了?准备至少500吧,换个刹车皮一个轮子的价格是100,自己动手吧,不过公寓没地方换,在停车场不安全不说还不合法,被抓了又是1000…… 牙疼了?希望补补就好了,一颗30。千万不要是智齿,拔智齿100,额什么你是智齿阻生也就是横着长的?额准备好300块。噢对了这个是有保险的价格,请翻到前面每月牙医保险预算默默加上50,或者牙医帐单*2也可以。 6。买房 剩下的存好了准备买房吧,每个月能存多少?旧金山还可以的学区小房子也要50万起。。。。。恭喜你买了房子,房贷+房产税基本=房租。房顶要每10年换一次(加州雨水少可能不需要换得这么勤?预算1万,每年1000),水管堵了,水管工每小时收120…… 但是为了孩子你还非去好学区不可。国内再差的学校只要孩子学习好都会受到老师重视,很遗憾美国不是这样。。。。你不希望你家小孩14岁开始抽大麻群P是把。。。 7。找老婆 不好意思西海岸男多女少…… 8。双职工的话小孩子要入托,每个小孩每个月1000。当然这个钱可以从FSA里扣,但是还是贵…… 评论有人说了,不能算收入的时候是单身不退税,算支出的时候又成了有家有孩有贷款。 我上面算支出基本是按照单身算的,没算有家有孩。 下面算有家有孩的报税,联邦税多一个dependent大概多3700*税率的退税,多一个娃大概多退1000刀,一家三口单职工收入10万上下基本上是退不了什么钱的,折合到每个月大概多个小几百吧。如果双职工20万收入的话,那是另一个问题。州税不想算了。 开支不好算,因为有了娃消费差别太大 比方说车子肯定要两辆,上面是按一辆算的,每月+100车险 医保300-500不一定够,不少公司多一个人多交200-300,小孩爱生病copay花费也没算。 小孩一定要看牙,还得买牙保。 小孩吃喝拉撒,玩具加一起每个月200总要的。 1岁开始上gymboree, 每个月100 可支配收入=5000-2000(房租)-500(医保)-300(油费)-200(水电手机)-200(车险)-200(小孩开支)-100(早教)=1500 比单身压力大多了 没办法就只能少放点401,少放的钱只有70%能到你手里。。 现在不少公司都有relocation, 一般的建议是如果转到旧金山收入不到上海rmb收入的一半,那么基本没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在上海搞爱踢40万rmb,转过去没有$20万就别折腾了-----如果你想出去呼吸下自由且清洁的空气或者开开眼那就搬吧。 下篇,说说我自己吧 拜学校要求有海外5年工作学习经验所赐,我在大湖区一个小城的医院作剥尸猴,年薪4万出头比出国前家庭收入略低一点。老婆在准备申学校,父母来帮我们照看孩子,还有一只猫。J1签证免交3年联邦税州税,2年养老税,医院员工免交医保牙保,小城房租两室一厅800块(1930年的烂房子凭什么比上海贵啊。。),开车到单位单程5分钟,农村车险便宜,所以。。。 现在可支配收入也是2000,不比加州10万年薪差太多。。。 其实想想也是的,上海年薪25万和四川绵阳年薪10万,哪个过的滋润点? 编辑于 2015-02-08 ==================== @匿名用户 10 万元,一个人勉强够用,一家人过的生活猪狗不如。 打完税,打满 401k,一个月剩下 4000 块钱多一点儿。在三藩市,租一间 2 bedroom 2 bathroom 的公寓都租不到。 拿我们南加州说吧,在一般的地区例如 Culver City 合租一间 2 bedroom,一个月 1200 元包含 utility。 假设开车来回 20 英里,因为堵车,估计每天汽油费 3 块钱,周末出去随便转转,一个月汽油费 100 美元。 假设超过 25 周岁,买了辆一般的车子,例如 Camry,一个月保险+车贷 200 元。 不,在南加州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可能没有车子。 吃饭,假设自己做饭,偶尔出去吃饭,平均每月一共 400 元。 电话费网络费,假设是 prepaid phone 自己购买手机外加基本互联网,一个月 80 元。 医疗保险,一个月又要 50 元到 100 元。 上述加起来已经两千多元。 假设是一家人,有显著增加的费用是: * 房子:增加 1200 元 (租住) * 吃饭:增加 400 元 (以自己做饭为主) * 汽车:无车无法正常生活,多加一辆,多来二百元 * 医疗保险:多来一百元,这只是基本保险而已 * childcare (不知道中文怎么说):小孩子倒是不用 daycare 了,大一些的孩子上私立学校一年轻轻松松三四万元。这又不算补习班以及中文学校的钱,而且还没有准备孩子上大学的钱。美国大学教育相当昂贵,私立大学一年都要几万学费。中国人重视教育,这笔钱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去攒。 这在不买房不 shopping 的前提下已经要不够花了。况且, shit happens 因此你需要准备紧急资金。尽管事实上大部分美国人也拿不出来这笔紧急资金。 Basically,美国养一个孩子的开销是和养一处房子的开销类似。当然,你可以选择去烂学区上公立学校不去上大学,不过——你真的想这样去做么? 发布于 2015-02-07 via 知乎
Saturday, April 4, 2015
Friday, March 13, 2015
Wealth and Asset Ownership Statistics
http://www.census.gov/people/wealth/
A. Wealth and Asset Ownership
Household net worth or wealth is an important defining factor of economic well-be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imes of economic hardship, such as unemployment, illness, or divorce, a person’s or household’s financial assets (e.g., savings accounts) are an additional source of income to help pay expenses and bills. For individuals and households with a householder 65 years and older, wealth is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of post-retirement income.
Latest Releases
Household Wealth in the U.S.: 2000 to 2011 [PDF - 146K]
Household Debt in the U.S.: 2000 to 2011 [PDF - 139K]
Net Worth and Asset Ownership of Households: 2011 [XLSX - 99k]
B. How to Compare Your Net Worth to Others (Without Being Rud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